遺址博物館設計陳列建議,定位與主題如何把握?
來源: | 發(fā)布時間:2020-02-14 | 本文關鍵詞:遺址博物館設計
我國是歷史悠久的國家,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古代文明流傳至今,但是很多的古代文明都都埋在了地下。因此現(xiàn)代人為了保護古代文明,挖掘出了很多的地底下的古代文物,因此被稱作為文物遺址。建立遺址博物館能保護古代文明不被破壞,從而也讓人們有了參觀學習的地方。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遺址博物館(館舍模式)的國家之一。我國的遺址博物館從1958年我國第一座大型遺址博物館——陜西西安半坡遺址博物館建成以來,發(fā)展的腳步就不曾停止過.先后完成的有云南元謀猿人博物館(1951年)、北京周口店的北京猿人展覽館(1972年)、銅綠山古礦遺址博物館(1984年)、遼寧潘陽的新樂遺址博物館(1986年)、河姆渡遺址博物館(1993年建成)、鄭州大河村遺址博物館、安陽殷墟博物館(2005年)及2007年4月開館的金沙遺址博物館等。
就拿盤龍城遺址博物館為例,從考古發(fā)現(xiàn)和研究以及相關文化報道上,對盤龍城的學術和文化認知可以歸結為四種基本信息:盤龍城是“武漢城市之根”,盤龍城是商王朝的南方重鎮(zhèn),盤龍城是重點建設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之一,盤龍城有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目標。
這四種信息又可歸納為四類要素或四個層面:地域性(武漢)、區(qū)域性(長江或南方)中國性(商王朝)、世界性(人類遺產)。因此,盤龍城既屬于武漢又不完全屬于武漢,也屬于南方,還屬于中國,甚至屬于世界。
基于上述定位,建議不能僅僅以強調盤龍城地域性的“武漢城市之根”,作為整個博物館基本陳列方案的主題或名稱。建議突出主題、強調副題、預設話題,即處理好主線、副線和伏線三者之間關系:
第一,突出中華文明主題(主線):以長江流域先秦文化(城、青銅等)與商文明交流所呈現(xiàn)的中國文明從“多元一體”到“一體多元”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作為主題,重構盤龍城在商代文明或中華文明形成圖景中的地位,改變“商人不過長江”等傳統(tǒng)史觀。
第二,強調武漢源頭副題(副線):以突出盤龍城在長江流域和中國城市起源與形成過程中的城市史價值和在武漢城市起源中的地位。
第三,預設申報世遺話題(伏線):以建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為龍頭,突出發(fā)現(xiàn)、研究、保護以及利用的價值,使盤龍城遺址博物館成為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實證性窗口。